建筑学坚持“立足地域、面向全国,绿建引领、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逐渐形成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为基础、绿色建筑技术方向为优势、建筑遗产保护方向为新增长点的发展态势。
(1)研究平台
现有部区共建实验室1个“藏式传统建筑研究与保护实验室”;实习实训实验室4个,分别为: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造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筑BIM实验室;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筑学与城乡规划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工程中心1个“高原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平台1个“藏式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总投入建设经费近千万元;“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西藏工作站”。
在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拉萨城乡规划局、城关区古艺美术研究所建立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与拉萨市设计院、西藏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筑博建筑有限公司、西藏集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共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建筑学与城乡规划教学示范中心,完成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工作,现拥有相关学科图书2000余册,各类杂志12种。以及建筑学研究生课程Studio1间,方便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交流。
(2)学位点
建筑学一级学科学位点设有3个二级学科学位点,分别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地域性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自治区重点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科学(高原建筑节能技术)。
(3)学科队伍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自然地域辽阔、文化遗产丰富、少数民族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的现实特点,建筑学凝聚形成学科三大特色团队:
地域性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带头人索朗白姆教授,团队成员7人,45岁以下占比90%,高级职称占比5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带头人毛中华教授,团队成员7人,45岁以下占比90%,高级职称占比60%。
高原建筑节能技术:学术带头人拉瓜登顿教授,团队成员7人,45岁以下占比80%,高级职称占比45%。
(4)科学研究
研究团队主持完成十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近6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的“青藏高原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2),参与的“西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供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2)。
(5)人才培养
注重从源头出发抓研究生招生工作以保证生源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质量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借助外力提升教学水平,聘请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师及专业领域资深教授来校短期授课,并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加强论文质量监控,培育优秀学位论文;深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同大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多实践基地,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尼泊尔特里普文大学之间的合作,在第一轮校际合作基础上,完成“导师聘任,学生互访”。
自18年迄今共举办报告会20余场,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6次,组织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与团队科研汇报。五年间硕士研究生总计完成专利授权3项,与导师合署或单独发表论文总计30篇。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4项)。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参加学科竞赛7项,获奖4项。
截止2023年底,共依托土木水利一级学位点培养研究生22名。
(6)社会服务
参与西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托《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40001-2018)、《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40002-2018)、《西藏自治区高原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DBJ540003-2018)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坚持科研教学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